作者: 来源: 发布时间:2020年12月23日
红茶故乡的光荣历史
福安是中国名茶———坦洋工夫的发祥地。据史料记载,福安产茶历史可追溯至隋朝时期,到了唐代已有“比屋皆饮”的习俗,入宋又盛行“斗茶”,以后历经元、明、清代,茶叶生产进一步得到发展,并开始对外贸易。清咸丰年间(1851年),坦洋人凭借其勤劳聪明和拼搏创造精神,试制成功“坦洋工夫”红茶,列为“闽红”三大工夫红茶之首。“坦洋工夫”问世后,闽浙边界数县竞相仿效生产,并送至坦洋村交易,使这个小山村出现36家茶行;光绪七年(1881年)茶叶出口量达7万余箱(约4.2万担),成为茶叶出口量最多年份。1915年,“坦洋工夫”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后,被英国王室指定为特供茶,今天保存下来的“坦洋工夫”茶银票还印有当年英国议会大厦和泰晤士河合成的图案。当年,从国外写信回村只写“中国·坦洋”,坦洋村就能收到。小小的山村短时间内崛起36家茶行。
1915年,“坦洋工夫”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,奠定世界名茶地位,成为英国王室特供茶,海外华人因此称之为民族品牌。据记载,仅1915年,“坦洋工夫”红茶外销量就达362万公斤。然而,抗日战争爆发后,海路中断,海外贸易受阻,“坦洋工夫”生产一度跌入低谷。其后,“坦洋工夫”又陷入“红改绿”、“绿改红”的窘境。
百年品牌的复兴
福安拥有茶园30万亩,是中国产茶第二大县(市),但虽为“中国茶叶之乡”,却没有一个真正叫得响的茶叶品牌,茶农收益低下。如何以茶富民,让占全市人口67%的43万茶农增收致富?福安市委、市政府审时度势,决心重振百年品牌,让“坦洋工夫”走上复兴之旅。
于是,2006年10月,茶产业发展“五个一”工程在福安拉开序幕。这“五个一”就是,打造一个品牌“坦洋工夫”、每年品种改造一万亩、建设中国海峡大茶都、每年举办一届茶事活动、建设一个现代化厂房加工区。
当年,政府投入专项资金,对9个厂家、11个“坦洋工夫”品种进行包装扶持,使之提高包装档次。优质的产品加上精美的包装,茶业效益明显提高。几年来,政府投入茶产业发展的资金逐年递增,2009年达到1000多万元。
茶事推介活动持续推出,“坦洋工夫”的影响力渐渐扩大。历经几年品牌打造,“坦洋工夫”日益成为市场新宠,菜茶园从原来的荒芜、无人采摘发展到现在菜茶每公斤40元左右,单价高的达到160多元;“坦洋工夫”红茶每公斤售价从原来的单价50—60元上升到1000多元,最高的达3000多元。在2008年的“闽茶杯”评比中,“坦洋工夫”获得茶王称号,每公斤拍卖价高达30万元。这一年,“坦洋工夫”茶产量仅占福安市茶叶产量的7%,创造的产值则占全市茶叶总产值的44%,达到8亿多元。2009年,福安茶叶更上一层楼。茶叶产量2.74万吨、产值10.91亿元,茶业商品总值26.20亿元,其中“坦洋工夫”茶创造的产值占全市茶叶总值的50%,达到13.2亿元。
品牌锻造与产业提升
为了提升“坦洋工夫”红茶的品质,福安市于2007年成立茶叶专家委员会和品牌建设与质量管理委员会,加强对“坦洋工夫”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和管理,出台《“坦洋工夫”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》、《“坦洋工夫”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》,以规范市场,保证产品品质。同时,组织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展打假护牌活动,还百年品牌天生丽质。
2006年以来,福安茶业的收获一个接一个———福安市成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、全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(茶叶)标准化生产基地市;全市3家茶企入选2008年中国茶叶百强;2007年2月,“坦洋工夫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;2008年2月,“坦洋工夫”成功注册证明商标,“坦洋工夫”茶在中华名茶评比中获金奖,“坦洋工夫”红茶和茶饮料系列成为“中国申奥茶”和2008年北京国际新闻中心特许茶,茗红“坦洋工夫”成为第13届中国国际投洽会唯一指定红茶;2009年,获福建省著名商标,“坦洋工夫”制作工艺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茶饮服务供应商 ……2010年1月,“坦洋工夫”又喜获中国驰名商标,实现福安市农业国家级品牌“零”的突破。
今年3月23日,福安市三十六家使用“坦洋工夫”中国驰名商标的茶叶企业,在该市茶业协会组织的“坦洋工夫”品牌保护、管理、使用培训班上通过了行业自律公约。
“坦洋工夫”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后,福安茶人在庆贺的同时,并没有陶醉。诚如福安市委书记李转生、市长杨培钦所言,取得中国驰名商标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,今后更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这个牌子,做大做强茶产业,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茶叶品牌。
建议使用1366*768分辨率 IE8.0 以上进行浏览